本文为我学习施展老师《枢纽.中国史纲50讲》的条记。我特别不喜欢学历史。
一方面是因为人名、地名、时间、逻辑种种名词搞得我很乱,记不住。而且就算记着了这么多名词、事件到底有什么用?历史事实很无趣,就是一堆事,人喜欢看故事,看看这些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而且看历史许多时候看到最后都是打打杀杀、阴谋阳谋害来害去,感受都是老一套,没意思。另一方面是我真的对已往不感兴趣,我总喜欢看未来和处置惩罚现在。可是,获得APP出品的《中国史纲50讲》却让我很有惊喜感。施展老师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这话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好奇心!哎~这话为什么这么说,我得看看。
于是就买了来学习,学完了真的特别开脑洞!我以为我要是不写篇条记记载我的收获,以后八成是要忘记的,就有了这篇文章。为什么我以为这个史纲讲的特别有意思呢?因为施展老师不是从通常文科生的思路出发讲历史,而是从工科生的角度出发的,这个角度很是少见。
文科生的角度我们就见多了——成王败寇、英雄尤物、枭雄小人、忠臣奸臣等等,以人的主观情感、道德判断、价值态度的角度给人定性。所以,文科生的角度写成电视剧、小说,大家都市爱看,因为切合人性。而工科生的角度呢,我更感兴趣,它是从影响历史的诸多隐藏变量入手解读,好比技术、地理、气候等等很少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量。
这类变量往往潜藏在人文逻辑的深处不易被人察觉。在知道了技术的演变有其客观纪律,地理因素制约许多变量(间接影响人如何看待世界)等等单凭小我私家无法撼动的事实之后,我对事物的判断便挣脱了道德的角度,纯粹希望知道某些事为何须然而然会如此。
认可客观纪律的存在并不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你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和确定性。你知道潮水一定往那里流,你就不会浪费时间改变河流的朝向,你会顺势而为,使用潮水告竣自己的目的。
而这是施展老师说的,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的真义。好了,空话不多说,我把自己对这个史纲50讲学习历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工具记载下来,整理成知识晶体,以供以后取用。主要是我自己用,要是你以为对你有启发,接待点赞转发和给作者发鸡腿~~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冒出这个疑问:到底什么是中国?学了那么多年的历史,这个问题却没有谜底。
现代中国人已经和古代中国人完全纷歧样了,不行能再根据古代中国人的方式看待世界了。而且中国的生长速度太快了,整个社会弥漫着焦虑感,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身份和文化认同该安放在那里?通过这个史纲50讲,施展老师梳理出了他的明白——他认为中国将是世界的枢纽,成为海陆中介,海洋秩序将通过中国向大陆投放秩序。
这个位置恰恰和中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演变密切相关。1、中国历史演变的思维导图:这张思维导图是史纲50讲中梳理出来的,很清晰地归纳综合了中国的历史演变,我就不再重复了。
我只在这里重复一次史纲50讲的两个坐标点:四个时间坐标点和五个空间坐标点。四个时间坐标点是:1)商周之变:有了“中国”的观点2)周秦之变:中原从分封盘据到大一统;也确立了中原和草原的二元反抗3)唐宋之变:中国社会结构从豪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大一统不行逆;决议了中国今后快要一千年的文化气质4)清末开始的古今之变:中国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五个空间坐标点:草原——中原——海洋的相互依赖和塑造是主线;西域和高原——副线;催化剂。
四个时间坐标我还比力熟悉,五个空间坐标点是这次我学习史纲50讲的最大收获,它和地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自己做个表格大略整理这个五个空间坐标点的特点。2、五个空间坐标点: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这五个空间坐标点,我在舆图上稍微标了一下,由于我的知识有欠缺,可能标注不是很准确,大家意会即可,不要太较真。另外,通过这史纲50讲我感受到了三个宁静战略区的存在。这三个宁静战略区其实是由于中国与别国有直接的土地接壤的缘故,很可能入侵是从这三个地方开始的。
内蒙古和西藏以及东南沿海都划分有高山和海洋阻隔,入侵速度不会那么快。而东北、新疆和云南因为是直接与俄罗斯、几个斯坦国、朝鲜等国接壤,所以发作入侵行动的可能性很大。
为了梳理这个五个空间坐标点的特点,我做了个表格资助自己明白。上面这个表格是用word文档做的,没法复制到文章里,只能截图了)草原和中原的二元对立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主轴,草原和中原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雨线(前一个图的蓝色粗线)。
低于400毫米降水的地方就无法举行农耕了,只能游牧。中原:在中原地域,降水富足,耕地多,可农耕,人们就倾向于定居。定居就容易征税,国家易于获得稳定的中央财政,也能养得起军队和权要。
以前的周礼适应的是兵民一体的社会结构,厥后徐徐改成募兵,生产和战斗就离开了。有了稳定的社会组织,君主的继续只要保证正当性即可,国家的治理主要通过权要来举行,君主的继续制就酿成了父终子及,君主纵然是小孩子也没关系。国家可以延续数百年,可是由于权要体系逐渐膨胀以及君主的治理水平下降,帝国总是面临周期性的衰败危机。
草原:由于降水不足,人们倾向于游牧。游牧就不易征税,只能通过部落首领来组织社会,这就无法形成中央财政,养不起权要。军队掌握在各个部落首领手中,部落首领就是军事贵族,大可汗和他手下的各个部族首领是民主制,通过从中原抢来的战利品形成财政。
游牧地域的军队是骑兵,生产、战斗合一,战力强大。由于需要和中原帝国战斗来获得财富,君主必须保证战斗力,小孩子不行能继续,继续制度就酿成了兄终弟及。由于第一代都差不多当完可汗后,下一代一定陷入夺位大战,草原帝国很少能够维持凌驾百年,草原国家总是面临周期性的继续危机。
PS:儒家的君臣长幼尊卑秩序是在定居的农耕文化下才有措施实施,对于游牧的草原人民是不奏效的。海洋:在中国形成海洋秩序是主要是东南沿海和环太平洋区域。
形成海洋秩序的地域配合特点是地理空间破碎,由于山脉、河流、沼泽等自然阻隔,人们都被隔离在一个个小地方中。耕地不足、自然资源疏散或者只能有一部门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余人都得外出通过商业营生。
人们所需的生活资料要通过和其他人交流才可以举行。由于交通未便,就需要许多商人来充当商业的中介,保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通。而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丘陵多、山多,在古代交通未便的情况下,战乱波及比力少,很容易形成海洋秩序,商贸蓬勃。
近代中国又开放了东南沿海的口岸作为殖民者做生意之地、收支口商业蓬勃。随着远洋航船的发现和生长,沿海地域的人也到东南亚、环太平洋等地做生意商业,形成了庞大的商贸网络。
在西方,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秩序国家。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少受入侵。
领土面积小,许多资源不足,需要和他国交流。他们外出发现新市场、新大陆的需求比力强烈。
西域和高原作为中国历史演化体系的副线,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西域:主要是新疆和周边几个斯坦国。
新疆靠近中亚,这里沙漠多,气候干旱、水分少,人们主要定居在绿洲四周,被沙漠相互隔离。由于沙漠面积大,绿洲面积小,人们围绕绿洲建设起自由城邦。这里离中心的几个帝国都很遥远,受政治滋扰小,通常是城邦自治或由帝国间接统治。
由于水少,资源也匮乏,这个地域通常也需要通过商业获取生活资料。中亚地域是东亚往欧洲商业的中转站,通过远程商业、商品往来建设了庞大可靠的运输网络。靠商业生长起来的自由城邦财富总量不大,无法形发展治久安的帝国,但小我私家的财富高,养得起思想家、哲学家。高原:主要是西藏。
西藏地处高原,资源匮乏稀缺,多数地方无人居住,人主要以游牧为生,居住在河谷或峡谷地域。人少,就主要是靠宗教型的部落首领来向导,部落首领相当于贵族。在资源匮乏的地域,用宗教组织社会成本更低,因此教权得以独立于政权生长起来。
由于财富总量不高,就很难形成帝国。3、中国的特点:中国领土宽大,正因为有这么多地理类型,造成了人适应情况、明白世界、组织社会、生发生活等方法的差别。
因此,中国的特点就是:超大规模性和多元身分。在中国的历史演化历程中,这五个区域划分起到差别的作用。
中原为国家提供人口与市场(以及儒家秩序),草原为国家提供军事气力(草原骑兵战斗力超强),东南沿海为国家提供资本和世界级的制造业能力,西域为国家提供向外接口和商业能力,高原则为国家提供精神秩序(藏传释教)。由于这种超大规模性,就造成了中国无法被外部世界整体性地把经济拉动起来,这样会导致中国社会与经济的二元撕裂(难怪要“让一部门先富起来”)。
由于中国的多元身分,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先以大陆国家方式完成自我政治整合,再以海洋国家的方式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才气真正负担应有的使命。也就是说,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和多元身分,决议了中国必须以世界主义、普遍主义的方式,以全球为单元向外给予的方式,成为海陆枢纽,到场世界的生长。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酿成了一个双向循环。
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工业升级,高端服务业需要中国强大灵活的制造业供应链网络来让创意酿成产物。中国把产物出口给西方,从西方入口技术、资金和举行高端服务业商业。另一方面,中国将制制品出口到非洲等国家,从它们那里入口原质料。
原本非洲等国是西方的殖民地,当西方工业生长时需要大量的原质料,西方国家和非洲等国就有直接的经贸往来,虽然不平等。但当西方国家完成了科技革命和工业升级,就不再需要那么多原质料了,非洲等国的经济转而陷入逆境。现在有了中国作为中介,非洲等国可以直接生长蓬勃的农业和富有本土特色的第三工业(好比旅游业),直接走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门路(突然以为这条“农业+本土特色第三工业”也很是适合中国中西部落伍地域的生长)。
4、分外收获:这次学习另有一个分外的收获,就是关于统治阶级内部种种利益团体的博弈关系。一个局势的形成一定是多个利益团体配合动态博弈的效果。
看清到底牌桌上有哪些玩家,他们之间如何互动,是看清局势的关键。古代历史中统治阶级内斗的一条主线是皇权和贵族之间的斗争,而天子削弱或与贵族抗衡的工具有:太监、外戚和寒族。技术的厘革对利益团体的气力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知识/信息流传的手段厘革影响比力大。
竹简时代,人们拥有知识和流传知识的成本很高,只有士族才读得起书,天子没措施雇佣非士族的人来当权要,只能使用太监和外戚来和士族抗衡,士族的势力就比力大。等到印刷术和造纸术出来后,知识流传成本变低,贫穷人家的人也能读得起书时,天子就可以通过科举制选拔非士族的人来当官,于是寒门子弟也容易成为天子制衡士族的工具了。交通手段和信息流传方法的革新都市影响信息流传的速度。
因此自古至今,中国都花费了许多力气在修建桥梁、水利设施、门路等基础设施上。气候是影响历史的另一个大因素。历史上的小冰期来到时,农业生产遭受重创,会引发社会动荡,这时如果叠加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和权要机构膨胀、外敌入侵等问题,就很容易引发农民起义(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最后导致一个王朝的瓦解。
5、给我的启发:这次通过学习史纲50讲,我相识了一些历史演进的底层逻辑,有被买通了任督二脉的感受。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和多元身分,注定了未来中国海陆枢纽的位置,也告诉我们未来的中国人必须接纳世界主义的姿态,成为中介者。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可能意味着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可能来到中国,中国的文化也可能走到世界各国去。
我们或许没措施只守住自己国家的文化,我们必须同时学习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以全球为单元思考问题。这对于我们这些搞文化创意的人来说也许是个好事,多元文化常引发许多的创意。
我们也可以生长自己的枢纽身份,深入研究本国文化,向世界先容中国。也可以学习世界文化,向中国先容世界。任何在差别世界间架起桥梁的人都有时机成就自身的同时成就他人!对于文化创意工业,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使用世界人民都能够轻松明白的手段来转达中国文化的精神内在。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的淘汰,可以预计东南亚、非洲等国人来中国营生的情况会增加,多种文化的碰撞将是常态。这样的未来既令人兴奋,也令人不安。
问题和冲突肯定会有,而这正是故事灵感的绝佳泉源!。
本文关键词:Beplay体育官方版,「,念书,条记,」,何谓,中国,本文,为我,学习
本文来源:Beplay体育官方版-www.518960.com